当前位置: 首页 >> 致富有道

服务社会心理需求:北京2022年前将建成300个社区心理服务站(中心)

作者: 发布日期:2020/10/24 9:35:46 浏览次数: 来源:

10月18日,由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和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共同主办、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和知子花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2020抗疫心理行动暨社会心理服务高峰论坛》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召开。论坛以“社会心理学:时代巨变同行”为主题。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目前本市已建成100家街道社区心理服务站(中心),到2022年,预计将达到300家左右,2025年的建设目标为500家。未来三年,本市还将培养5000名社会心理指导人才,服务百姓心理需求。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书记、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在论坛中指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期间,北京市民政主管682家养老机构、16家儿童福利机构、23家残疾人福利机构、355万户籍老年人、10.6万低保低收入人群、0.66万城乡特困人员、0.24万孤儿和事实无抚养儿童,分成五条抗疫战线,实行全封闭管理。重点通过开展社区书记线上大讲堂、建立110个社区微信群、开通6条社会心理服务专项热线、依托街道社区社会心理服务站点(中心),加强社工和封闭社区居民的负面情绪疏导,将社会心理服务有机融合到疫情防控中,把人民生命放到最重要地位守护,实现服务对象“零感染”。

据了解,在北京市政府2019年和2020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建成100家街道社区心理服务站(中心),植根于社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形成了市、区、街、社区四级体系,取得良好社会化效果。李万钧透露,按照计划,到2022年前,全市社区心理服务站(中心)将达到500个左右。为服务社会需求,北京还准备三年培养5000名社会心理指导人才,建立高素质心理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值得关注的是,在本次论坛上,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促进中心发布了《北京市社会心态2019——2020》蓝皮书,该书汇集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以及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等多所高等院校和机构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围绕北京市常住居民的社会心态、心理健康现状及北京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行为倾向等四个角度,系统地探讨了18-70岁北京市常住居民的社会心态。

蓝皮书研究结果显示:保证就业是提高居民国家认同感的重要途经;59.8%的北京市居民报告自己比较幸福或者非常幸福;生态环境满意度和工作满意度较高;生活满意度有待提高;学历和就业是居民找到“归属”的关键;北京市居民的社会安全感良好;社会消极情绪已凸显,认清原因是关键;北京市居民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北京市居民亲社会行为总体向好,低学历居民的亲社会行为应重点关注;北京市居民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特殊群体还需特别关注;“戒”手机成瘾已是大势所趋;北京市老年居民孤独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但任重道远。

文/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蒋若静
编辑/彭小菲

按分类浏览